血紅蛋白又稱血色素,是紅細胞的主要組成部分,能與氧結合,運輸氧和二氧化碳。 血紅蛋白含量能很好地反映貧血程度。
正常范圍男性女性新生兒 170~200g/L(17.0-20.0g/dl)。
檢查介紹血紅蛋白又稱血色素,是紅細胞的主要組成部分,能與氧結合,運輸氧和二氧化碳。
臨床意義血紅蛋白增高、降低的臨床意義基本和紅細胞計數的臨床意義相似,但血紅蛋白能更好地反映貧血的程度。
血紅蛋白增多有以下情況:生理性增多:見于高原居民、胎兒和新生兒,劇烈活動、恐懼、冷水浴等;病理性增多:見于嚴重的先天性及后天性心肺疾患和血管畸形,如法氏四聯癥、發紺型先天性心臟病、阻塞性肺氣腫、肺源性心臟病、肺動脈瘺或肺靜脈瘺及攜氧能力低的異常血紅蛋白病等;也見于某些腫瘤或腎臟疾病,如腎癌、肝細胞癌、腎胚胎瘤及腎盂積水、多囊腎等。
血紅蛋白減少見于以下情況:生理性減少:3個月的嬰兒至15歲以前的兒童,主要因生長發育迅速而致的造血系統造血的相對不足,一般可較正常人的低10%-20%。妊娠中期和后期由于妊娠血容量增加而使血液被稀釋,老年人由于骨髓造血功能逐漸降低,可導致紅細胞和血紅蛋白含量減少。
病理性減少:骨髓造血功能衰竭,如再生障礙性貧血、骨髓纖維化所伴發的貧血;因造血物質缺乏或利用障礙所致的貧血,如缺鐵性貧血、葉酸及維生素B12缺乏所致的巨幼細胞性貧血;因紅細胞膜、酶遺傳性的缺陷或外來因素所致紅細胞破壞過多而導致的貧血,如遺傳性球形紅細胞增多癥、海洋性貧血、陣發性睡眠性血紅蛋白尿、異常血紅蛋白病、免疫性溶血性貧血、心臟體外循環的大手術或某些生物性和化學性等因素所致的溶血性貧血以及某些急性或慢性失血所致的貧血。
Hb分子結構簡介每1Hb分子由1個珠蛋白和4個血紅素(又稱亞鐵原卟啉)組成。每個血紅素又由4個吡咯基組成一個環,中心為一鐵原子。每個珠蛋白有4條多肽鏈,每條多肽鏈與1個血紅至少連接構成Hb的單體或亞單位。Hb是由4個單體構成的四聚體。不同Hb分子的珠蛋白的多肽鏈的組成不同。成年人Hb(HbA)的多肽鏈是2條α鏈和2條β鏈,為α2β2結構。胎兒Hb(HbF)是2條α鏈和2條γ鏈,為α2γ2結構。出生后不久HbF即為HbFA所取代。多肽鏈中氨基酸的排列順序已經清楚。每條α鏈含141個氨基酸殘基,每條β鏈含146個氨基酸殘基。血紅素的Fe2+均連接在多肽鏈的組氨基酸殘基上,這個組氨酸殘基若被其它氨基酸取代,或其鄰近的氨基酸有所改變,都會影響Hb的功能??梢姷鞍踪|結構和功能密切相關。
淋巴細胞【正常參考值】成人:0.20~0.40(20%~40%),絕對數兒童:0.40~0.60(40%~60%)。
【臨床意義】1.增多:常見于淋巴性白血病、白血性淋巴肉瘤、百日咳、傳染性淋巴細胞增多癥、傳染性單核細胞增多癥、流行性出血熱、水痘、麻疹、風疹、流行性腮腺炎、傳染性肝病、器官移植排斥反應前期、傳染病恢復期等。
2.減少:見于免疫缺陷病、丙種球蛋白缺乏癥、淋巴細胞減少癥、應用腎上腺皮質激素后、放射病等。
3.異型淋巴細胞:異型淋巴細胞也稱不典型淋巴細胞或Downey細胞,常見疾病有:病毒感染 如傳染性單核細胞增多癥(異型淋巴細胞超過20%具有診斷價值)、巨細胞病毒感染、流行性出血熱、甲型病毒性肝炎、風疹、Echo病毒感染、腺病毒感染、水痘、單純皰疹、帶狀皰疹、流行性腮腺炎、病毒性腦膜炎、艾滋病少數細菌感染 如布氏病、結核原蟲感染 如弓形蟲病、瘧疾藥物過敏 如對氨基水楊酸、苯妥英鈉、氨苯砜、酚噻嗪其他 血清病、肺炎支原體感染、梅毒、系統性紅斑狼瘡、霍奇金病及潛在感染的健康幼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