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抖音,微博上流傳的一組視頻,復旦女博士教你一分鐘讀懂血常規,視頻里提到的“淋巴細胞增高是病毒感染”“中性粒細胞高提示是細菌感染”,大家可能聽著不陌生,因為很多醫生的確是這么給家長解讀的。那真的是這么回事嗎?并不是。除了這個誤區,現實中還有不少對血常規的誤解。
【白細胞高、中性粒細胞高就是細菌感染,淋巴細胞高就是病毒感染】
白細胞是人體防御系統里的重要一環,包括中性粒細胞、嗜酸性粒細胞、嗜堿性粒細胞、單核細胞和淋巴細胞五大類。其中,含量最多的是中性粒細胞和淋巴細胞。每一類白細胞都有各自的生理作用,在此不一一展開敘述。不過,我們需要了解的是:
不論是細菌還是病毒,都有可能引起白細胞升高,中性粒細胞和淋巴細胞在不同的年齡段所占比例不同,嚴重的細菌感染,可以導致白細胞降低白細胞正常,不代表沒有感染所以,并不能單憑一張血常規報告單就能得出是細菌感染還是病毒感染。相比血常規報告單上的數字,孩子的臨床表現和癥狀,才是更重要的參考依據。
誤區二
【孩子發燒,就要做血常規】
在我們國家,全自動血細胞分析儀檢測血常規似乎成為了發熱孩子的“標配”。在某些醫院,甚至是在就診前,讓孩子提前做好血常規,拿著到結果后再看醫生。這樣的做法,美其名曰“節省時間”。
其實,在很多情況下,醫生評估和分析孩子的發熱原因,并不需要血常規或其他輔助檢查。孩子的一般狀態,既往情況,癥狀變化以及詳細的體格檢查,這些信息就可以協助醫生做出基本的判斷。比如,手足口病、皰疹性咽峽炎、病毒性胃腸炎等常見的孩子感染性問題,都不需要通過血常規來幫助判斷的。
誤區三
【C反應蛋白升高就是細菌感染】
談到血常規,不得不說一下C反應蛋白(CRP)。很多醫生都會將二者同時檢測,尤其是發熱的孩子。CRP,是人體有炎癥和組織損傷時(感染和非感染因素),由肝臟細胞產生的急性期反應物。病毒,細菌等引起感染時,都可以導致CRP的升高。
那是不是CRP一點意義都沒有呢?那倒也不是。研究發現,當CRP超過100mg/L時,大約80%的可能性是細菌引起的感染。當然,CRP跟血常規一樣,不是所有發熱的孩子都要檢查的。
誤區四
【發熱12-24小時內查血常規不準】
血常規任何時候檢測,都是準確的,而它只反映檢測當時的體內各項指標的實時數據。對于部分癥狀嚴重,整體狀況不好的孩子,血常規可以隨時查,隨時都有意義。而且,多次檢測看變化趨勢,更有指導意義。
不過,大部分引起急性發熱的疾病,很少需要在疾病早期就化驗血常規,因為疾病狀態變化,可隨時影響血常規各項結果,而就算是健康的孩子,一天中白細胞的最高值和最低值也可以相差一倍。
誤區五
【孩子體檢查了血常規,有箭頭出現,說明孩子有問題】
當有數值異常時,也就是檢測數值高于或者低于參考區間。參考區間,以前常常叫做“正常值”,但是大家發現這個叫法并不正確,也容易引起誤解。因為參考區間的設定,是運用了統計學的方法,將部分地區、部分健康人群的檢驗數據,作為更大人群的參考數據(以小見大)。即使收集到的檢驗數據,也并不是百分之百都在參考區間內,而只是選擇其中的95%,有5%的(正常的)數據未被統計在內。這也是統計學的方法。
另外,兒童和成人的參考范圍也有不同。隨著年齡變化,血常規的參考指標也是在變化的。直到孩子達到一定年齡,才會與成人的數值接近。比如血常規中的白細胞,紅細胞等。
目前并不是所有醫院都按照年齡來制定參考區間的,很多仍然使用成人標準。因此,孩子體檢血常規發現有上下箭頭時,先不用驚慌,因為并不一定是孩子有問題,而一次檢查的數值高低,尤其是略高于或者略低于,也不能完全代表真實情況。